读书小札| 中国学生汉语运动事件的言语表征发展研究(邓巧玲、李福印)
从认知能力发展和汉语类型学角度,通过实证考察中国学生汉语运动事件的言语表征发展情况,进一步探讨汉语的类型归属问题。
目前现代汉语的类型归属至少有5种结论的现状:S-语言(张亚锋2007: 42) 、V-语言( Tai 2003,吴建伟2009) 、E-语言、S-语言和V-语言兼有型(唐晓磊2008: 30) 、S-语言V-语言以及E-语言兼有型(阚哲华2010)。总的来说,对于汉语的类型归属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且相关实证研究少。由于学者研究运动事件时,忽视静态事件以及Talmy(2000b:25; 27)关于语料的3点重要要求(口语化、使用广泛、频率高),致使现代汉语的类型所属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该研究以5个不同年龄层次的中国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表“上下”的自发性运动事件为考察类型,实证探讨认知因素与语言类型特点对空间语言习得的影响,并通过研究空间语言的词汇化模式发展进一步明确汉语的类型归属。
1) 如果汉语是S-语言,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方式]比[路径]更具显著性,且将[方式]信息编码至动词,[路径]信息编码至卫星语素,词汇化发展模式与德语和英语母语者相似,与法语母语者不同;
2) 如果汉语是E-语言,中国学生在用动词表征运动事件时,会同时表达[方式]及路径信息,且在连动结构中方式动词和路径动词具有相同的语法地位;
3)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于运动事件的描述更具多样性,且[方式]、[路径]及[背景]等信息的表达更完整。
该研究采用图片描述任务收集语料。其受试来自广州某高校及其附属幼儿园和小学,共60人,分属于5个年龄组,即3岁组、4岁组、6岁组、10岁组及成人组。在保证视力、语言表达正常及男女性别比例持衡的因素情况下,沿用Hickmann et al.(2009:37)及Ochesenbauer&Hickmann (2010: 238)使用过的6个表“上下运动”的实验句子,将其转换到六张图片上。实验中,要求受试在看完相关图片后,对图片内容进行口头描述,研究者对受试的描述进行录音。最后,将所有语料按表[方式]信息、[路径]信息及[方式+路径]信息三大类进行标注,指示动词单用单独标注出来。
实验结果主要从动词使用情况、[方式]、[路径]及[背景]信息表征的组间差、
连动结构中路径动词做谓三个角度展开:
(1)从动词使用情况
①动词类型特征:与路径动词相比,5组受试的方式动词使用类型更为丰富。3岁儿童已能使用多样的方式动词,到4岁时表达方式更丰富,10岁组的方式动词类型数已接近成人。路径动词的使用类型没有太大差异,3岁组、4岁组及6岁组接近,10岁组的路径动词使用类型上涨,与成人接近。总体上看,10岁组的方式动词和路径动词表达类型多样,与成人相当。
②动词频数特征:方式动词的使用频率均高于路径动词,大致占到一半。指示动词的使用频率最低,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由3岁组的22.43%下降至成人组的14.04%。
③[方式]和[路径]信息表达方式:所有受试同时表达[方式+路径]信息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单独表达[方式]信息和[路径]信息。[方式+路径]信息表征的方式有两种,“方式动词+ 路径动词+ 指示动词”或“方式动词+ 路径动词”。从小组内部看,3岁组更多使用前一种结构,4岁组的两种表达方式百分比几乎相等,6岁组、10 岁组及成人组更多使用第二种结构。表达[方式]信息时,方式动词与指示动词连用的频率很低,仅一到两次,绝大多数是方式动词单用。表达[路径]信息时,3岁组及4岁组更多采用“路径动词+ 指示动词”,其次为路径动词单用,6岁组和10 岁组在这两种表达上的频率几乎一致,但成人组更多使用“路径动词+ 路径动词”连用的表达结构。
(2)[方式]、[路径]及[背景]信息表征的组间差
①以年龄为自变量,以[方式+路径]信息、[方式]信息、[路径]信息及指示动词为因变量进行了单因子方差分析,5组受试只有在表达[方式+路径]信息时呈现出显著的组间差异( p = 0.000<0.05)。
②5组受试[方式+路径]信息表达事后多重比较显示:3岁组分别与6岁组、10 岁组及成人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18、0.000、0.046,均小于0.05,与4岁组不存在显著差异;4岁组与10岁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04<0.05)。从p值可以判断,10岁组与3岁组和4岁组的差异最为显著。
③5组受试背景信息表达频数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背景]信息出现的频率也有显著的提高,4岁到6岁发展迅速,6岁时已接近成人水平,10岁组甚至超过成人组。
(3)连动结构中路径动词做谓语
5个水平组中绝大多数路径动词可用做谓语中心词,但是所占比例发生了变化。3岁组的表达中可用做谓语中心词的比例最高,最低的是成人组。
从汉语的词汇化模式角度,结合5组受试对运动事件的表征发展情况,分析发现:
(1)中国学生在表征运动事件时,从3岁开始会同时编码[方式]和[路径]信息,且“方式动词+路径动词”的表达方式占主体;
(2)“方式动词+路径动词”结构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方式动词的类型和[背景]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多样性,话语密度增强,10岁时已达到成人水平;
(3)在“方式动词+路径动词”结构中,大多数路径动词可做谓语中心词。因此,汉语属于E-语言,但同时也具有S-语言的特点,方式动词与路径动词具有相同的语法地位;
(4)空间语言的发展同时受认知因素和母语类型特点的影响。
(1)当无法确定一种语言的类型归属时,我们可以研究该语言使用者口头及书面表达中的典型结构。语言使用者在建构口头表达时,不同语言的词汇化模式会使[方式]或[路径]信息“前景化”,能得到更多的认知注意力,S-语言的[方式]信息比V-语言更具显著性;
(2)语料的类型直接影响研究结果,也是导致目前汉语5种类型划分原因之一;
(3)空间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域,并且儿童在习得语言的时候会选择该语言最典型的结构来表征空间。所以,研究中国学生空间语言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确现代汉语的类型归属,解析语言归属隐含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自身系统的差异;
(4)后续研究可以采用运动事件以外的其它事件,如体相事件、状态改变事件、行为相关事件及实现事件(Talmy 2000: 230-278) 进一步考察宏事件的言语表征发展情况,通过词汇化发展模式确定汉语的类型归属。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看图片描述任务收集第一手口语语料,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认知因素会促进空间语言的发展,但同时该语言的类型学特点会制约其发展,使语言使用者根据母语的特定结构建构空间表征。
(1)从语料角度来看,克服既往研究在方法论上存严重缺陷。它们大都没有遵循Talmy对语料提出的三点要求,即口语化、使用广泛、频率高。语料问题直接关系到研究内容是否全面,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因此,对现代汉语的类型研究,可以在口语语料库中进行全面研究。
(2)对汉语类型归属的划分,需要全面考察运动事件的言语表征发展情况。目前国内研究者普遍忽视了Talmy 所说的“运动事件”不仅包括空间中位移性质的物理运动,还包括静态的“持续的存在”。这也是导致汉语类型划分一直存在争议的原因之一。
推荐阅读-发表与出版
学界新闻| 2016年第3期《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目录+投稿方式
读书小札--认知与哲学
读书小札| 束定芳教授谈:“境界”与“概念化”——王国维的诗歌理论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化”理论
读书小札|张辉、邸伟超 Making Intelligence More Transparent
【读书小札】王文斌,崔靓《试论英语的西方音乐特征与汉语的中国绘画特征》
学术会议--会议与研修(语言学方向)
学术会议| 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 (波兰 华沙, 3-4 December, 2016)
学术会议| 跨语类元话语研究(元话语研究三巨头聚首2017年3月)
学界新闻| 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第三次国际会议通知(第2号) 适用语言学与法律话语
科研助力| 上海交通大学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从单模态到多模态”语料库培训班(10月22-26)
【语言学研修班】上海交通大学马丁适用语言学中心2016年研修计划
欢迎关注上海语言学通讯